寫給職場工作者:工作環境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

寫給職場工作者:工作環境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

自從我進入大學階段之後,就一直有人不斷對我說要快一點決定未來人生的方向,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不是很能理解,這個在前面將近一半的學習生涯把學生教成考試機器的教育體系,為何又理直氣壯地期望這些學生在短短幾年內如獲天啓般突然知道自己的人生規劃?

綜上所述,我目前是一位軟體工程師,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我依舊在思考人生目標,但值得慶幸的是我正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我學很快)。雖然對未來職涯方向還沒有很清楚的藍圖,但是對於這幾年來在職場體驗到所發生的人事物依舊有一些心得,所以今天想來跟各位聊聊(個人角度下)工作本身對工作者的長期影響。

職場制約論

我相信大家應該都了解「環境很重要」這件事,以一個在台灣常見的上班族來說,光是工作的時間每天就有八小時(以上),仔細想想就佔了一個社會人士的人生將近 1/3 的時間,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段時間裡面我們所做的事情、交流的對象、交談的方式在長久以來在不斷重複經歷之下,深植在腦海中。

我們可以用行為心理學裡「操作制約」來看待職場環境,操作制約的核心概念是根據行為產生的後果,會影響個體後續再重複相同行為的可能性。在操作制約裡有所謂的「增強」與「懲罰」,「增強」指的是個體喜愛、想要的事物,「懲罰」則反之。在個體做了某種行為後透過增強,給予想要的獎勵;或透過懲罰,施予不想要的刺激,來影響個體(實際上行為心理學對操作制約有更詳細的分類跟探討,這邊因為篇幅關係無法做太詳盡的說明)。

如果你已經工作一段時間應該會有所體悟,常常甚至不需要主動學習,剛進入職場後就會有人來告訴你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什麼時候要做什麼否則就會大難臨頭等等那些所謂職場的淺規則或「不成文的規定」,到頭來我們甚至不會去思考為什麼要樹立這些莫名的規章。

當音樂課只剩下畫答案卡的聲音

時間拉回更早更早——或許進入職場前我們早就是這樣學習跟成長的,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學校的「嘉獎」、老師打的「甲上上上上上 / 特優」、「小過」、「大過」,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沒有意義 ——但當時我們又怎麼會意識到呢?當社團時間只剩下自習、當我們的音樂課只剩下畫答案卡的聲音,也許在熱衷於那些無聊大人訂下的守規矩遊戲時,我們的青春就這樣被被惡狠狠地蓋上了合格認證。

十幾年過去,開始工作、進入社會後,這樣的情況似乎一點也沒有減少。無聊的大人們養出另一世代壞掉的大人( 誰知道呢,也許我才是壞掉的那一邊? ),許多人自以為當上老闆就擁有對別人所有的控制權,慣老闆的八卦早就不算新聞、另一部分人成了訓練有素的職場玩家,想盡辦法奉承巴結上司、深諳遊戲規則的這些人,教會了社會新鮮人「是非對錯」,也間接增強了這種盲目尊崇權威的社會結構,即使是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台灣社會裡也許也還充斥著這樣的的公司職場環境。

盲目地追求高薪是一種慢性病

現在在台灣,軟體工程師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許多人一窩蜂投入軟體產業、補習板根線上課程處處林立,但我總覺得許多這樣做的人再做決定之前都沒有思考過這樣的決定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或是跟價值觀是否相符。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後來這些人進入軟體產業,成功成為軟體工程師,終究還是會因為得不到成就感而無法堅持下去。

「知道方法的人會去工作,而知道這個人為什麼要工作的人,就會成為他的老闆」 - <狼與辛香料>

不管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誰,相信我,就算你是工作者、就算很多人告訴你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過一個安穩的生活,你永遠都有選擇權。打開選擇權,在職場裡面若發現自己意識到思考的不對勁,就思考看看你是否適合現在的環境、你跟每天相處的同事是否是同一類型的人?

不要勉強自己,你可以選擇一份安穩的生活,也可以選擇踏上尋找個人定位的旅程  — — 即使身邊願意這麼做的人寥寥無幾。而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思考。

所以呢?

所以關於今天問題的結論,我會說職場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那些了解自己、清楚人生目標的人們是不會有作用的。所以就算現在職場上依舊有許多我們看不慣的陋習,只要願意花時間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也許在了解到工作不過是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後,那些淺規則在你眼中就會變得渺小且微不足道了。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